学生处(学生工作部)
当前位置:学生处(学生工作部)>> 心理健康
正视心理风险严峻形势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
来源:学生处 发布人:朱喜涛 阅读:次 发布时间:2020/3/13 10:56:12


正视心理风险严峻形势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进入决胜阶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也要双线并重:既要坚决守护好抗疫一线的心理安全,保证战斗力持续提高;也要为稳人心、保安全、促发展提供人文关怀,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保驾护航。形势倒逼着我们必须从系统地加强救援人员心理建设、化解全社会心理安全风险以及形成覆盖各领域心理救助体系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重大灾害风险救援人员的心理建设。

    近20年来,我国大灾、巨灾频发。每一次重大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物质上的损失,更会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对受灾人群和救援人员的伤害特别大。但一直以来,我们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关注的重点是受灾人群,包括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对一线救援人员关注的明显不够。事实上,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救援人员必须“不计代价、无论生死”立刻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去,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角色任务的紧迫性,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反应,比如恐惧、焦虑、委屈、无助、挫败感等等,多数时候他们还要带着这些“沉重的包袱”坚持在应急救援一线,这使得突发事件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折磨叠加、拉长甚至恶化,许多人在救灾结束后很长时间,会时强时弱持续呈现类似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

    此次“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随着疫情发展,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各种心理异常和躯体反应。疫情爆发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通过微医网络平台向公众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疏导服务。到目前,平台以各种方式为60018人次提供了心理救援服务,医务人员和社区排查人员占到了求助者的六成。其中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担心自己出了问题殃及家人或家人需要自己而自己无能为力,陷入焦虑;二是因床位不足、设备不足、防护不足等困难埋怨、烦躁,面对现实积累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三是倾尽全力救治后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怀疑自身价值而造成职业挫败感。

    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务后常见的心理创伤反应主要有两类:一是ASD(急性应激反应或急性应激障碍),这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一个月还不能康复,就可能发展为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主要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等,严重的PTSD还会有自杀倾向甚至产生自杀行为。二是替代性创伤,主要指目击者亲历了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带着对受灾、罹难同胞感同身受的痛苦高强度地工作,长时间暴露在高压力、高痛苦的环境中,造成心理能量耗竭,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的一场山火,牺牲了31个鲜活的生命。许多战斗在一线的消防队员目睹了战友的牺牲,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不少队员反映灭火时没有感到害怕,但之后开始出现频繁噩梦、反复回忆火场等“闪回”现象和睡眠障碍。经过心理评估,近三分之一的幸存消防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士气,甚至导致非战斗减员。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重大突发事件之后,30%~50%的一线救援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救助,至少会有20%的一线救援人员在灾后一年内持续受到PTSD的影响,而且,这种心理伤害往往是长期的,有不少于5%的人会影响终生。面对一次次重大的灾害风险,面对一个个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应急救援部门的救援人员包括现场指挥员、一线的救援员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支持。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压力模拟训练,提升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定期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心理体检,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者并予以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创伤造成的减员,保证战斗力和综合救援能力的持续提高。

 
地址:郑州市新郑龙湖大学城南107国道西侧招生处 邮编:450000 365体育彩票_365bet体育娱乐场-【官方唯一授权】@/span> 就业办电话:(0371)56068693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保留网站所有权利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设计研发: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